109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网曝湖北武汉一老人在华中科技大学爱因斯坦雕像上涂鸦“大骗子” 、“世纪罪人”,你怎么看?

2024夜色如水
66个点赞 👍
不了解相关的物理发展史,是造成上述思想认识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在中国,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的物理教学与研究中,长期缺乏对相对论发展历史的研究与介绍,也是导致“相对论批判”发生的一个因素。比如,1969年11月13 日,在上海召开的讨论《相对论批判》( 第二次修改稿) 的座谈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二级教授许国宝就公开承认,“相对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不太熟悉。”笔者相信许教授的这句发言不是违心的,这应该反映了当时中国高等物理教育界的真实情况。出人意料的是,为中国物理学界补上长期欠缺的这一课,竟是从中科院“相对论批判组”的工作开始的。为了批判相对论,他们系统调查了大量海外关于相对论的研究和争论,并着重寻找与爱因斯坦相左的观点,结果发现并提出了许多中国物理学界以前忽视了的问题,从而暴露出中国相对论研究工作中的空白、短板和误区。
本来,在科学上,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挑战权威人士,即便他是爱因斯坦,应该也是很正常的,而且是应当给予鼓励的,只要这样的挑战是有严谨的科学依据并符合学术规范的。然而,向权威挑战,在有着两千多年儒家传统的中国则殊为不易,需要顶住各种文化偏见和社会压力。中国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在“文革”前的十七年间,不能说没有论资排辈的现象; 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在鼓励年轻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方面,做得也不尽人意,以至于钱学森在2005年还在敦促国家领导要抓紧解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不要说年轻人,即便是资深的教授,在“文革”前也不肯轻易公开自己对相对论的质疑。著名物理学家、复旦大学一级教授卢鹤绂,在上述《相对论批判》座谈会上就曾说过,“北京[的]同志提出同时性因子,说洛仑[伦]兹变换可能有问题。这我早就有想法,但不敢提。”这应该是卢鹤绂的心里话。“文革”时期中科院“相对论批判组”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亦可看作是对长期压制年轻人及其独立思想的、僵化的科技教育体制的一种反动,是一种正常行为的扭曲表现。为什么只有在“文革”期间,当教授和权威被打倒、常规的科研教育体系被“砸烂”之后,才能见到青年人公开在学术上挑战爱因斯坦? 这是一个值得科技和教育管理部门深思的问题。
——《“文革”中的“无产阶级科学革命”:中国科学院“相对论批判组”再考》

哎,你乎的狗哨什么时候能更新版本啊。

当然要我说,你乎的的人呢也不在乎这些,主要还是为了获得一种智识等级的优越感——虽然我不懂相对论,也不懂相对论的传播史,但是你质疑相对论就是反智反科学。

哎,宗教;哎,红卫兵。感觉不如民科,毕竟民科是以扭曲的方式热爱科学,你乎人是向科学磕头,然后把科学作为自己耀武扬威的权力和武器。

不过相较于相对论拜科学教的泛滥,爱因斯坦的遭遇更令人惋惜。可以说,爱因斯坦如今天才、怪老头式、“有奶便是娘”的“无害化”的形象是美国麦卡锡主义的至高杰作。甚至在2018年,即便爱因斯坦20年代的日记被扒出来作为他歧视黄种人的种族主义者的指控,也鲜有人知道爱因斯坦在其晚年是一个致力于民权运动的温和左翼。

甚至在爱因斯坦的众多媒介形象中,最接近他本人的可能还得是《海贼王》中的贝加庞克,论证如下:
爱因斯坦是天才科学家,贝加庞克也是天才科学家。

爱因斯坦是反抗政府的温和派,既有抗争性也有妥协性;贝加庞克也是反抗政府的温和派,既有抗争性也有妥协性。

爱因斯坦因为反对核武器和为黑人平权斗争,被FBI跟踪监视出了1800页的黑材料;贝加庞克因为研究空白100年历史被五老星追杀到家门口。

爱因斯坦与美国著名黑人社会活动家保罗·罗伯逊是好友;贝加庞克和革命军领袖龙是好友。

二者从未同框出现。

论证完毕 Q.E.D

发布于 2024-05-14 19:13・IP 属地四川
虽9死其犹未悔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