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4个

华容洞庭湖封堵溃口工作开始,封堵难度如何?当前进展怎么样?如果合龙不成功会有哪些影响?

没头脑
826个点赞 👍

关键词是:“内外水位持平”

这是洞庭湖地区抵御洪水,标准操作方案。

试从“湖南省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堤防”这个地名,解读目前的决堤处置方法。


从“华容县”看水灾前世今生

今天早上看朝闻天下新闻报道,大堤防守已经退到第二道防线了。

全力守住第二道防线

很多人可能以为,这是打不过就逃。

其实,这是整个湖区人民几千年与洪水搏斗,积累下的经验。

从新闻的地点“湖南省华容县团洲垸”的“华容”,窥见历史的痕迹。

是的,你会问,这是曹操的华容道吗?

兵败华容道的曹操

要解释这个问题,要从秦汉时代讲起。

先秦时期,现在湖北沙市、沔阳、监利、潜江一带,是一个巨大的湖泊:

云梦泽

汉代《子虚赋》曰:“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也留下了千古名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的云梦泽

请注意看上面地图左下角,华容县,中间下方洞庭湖,以及上方虚线蓝色部分,云梦泽。

这地图很有意思。

你可能会问:

为什么云梦泽怎么大的湖,现在不见了呢?

华容县”和关羽曹操的华容道有什么关系?

先秦时期,长江水出三峡后注入云梦泽,但江水也带来大量泥沙,云梦泽逐渐萎缩。

汉代,云梦泽开始面临着水体逐渐流失的尴尬境地,甚至有部分水域已退化为泥泞之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末,曹南下荆州,与孙、刘联军大战。

兵败于赤壁、乌巢后,不得不从华容道狼狈退走。

与小说《三国演义》不同的是,曹操能顺利离去,并非是关羽念在往日恩情,放曹操一马。

而是这时,云梦泽部分水体早已干涸,变为可通行的陆地。

唐宋时期,云梦泽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

之后,围垦造堤等人为因素进一步侵蚀湖群。

古云梦泽变成了今天的江汉平原。

宋以后,很少再有诗文提到云梦泽。

当云梦泽还在湖北时,长江南岸有一个小湖。

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写下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

云梦泽消失后,在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下,云梦泽残余部分与这个小湖合并。

最后变成了浩浩荡荡“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 南齐建武四年(497年)

明清时期,长江含沙量增长,荆江已然变成了地上河。

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湖床越淤越高。

一遇洪水,洞庭湖必泛滥四溢,使得湖面不断向西周扩张,形成了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

到清代道光朝,洞庭湖的面积达到了6000平方公里,是自先秦以来的最高峰。

洞庭湖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到了近现代,洞庭湖和云梦泽一样,也走到了它“湖生”的拐点,开始由盛转衰。

随着人口爆炸式增长,人们开始向洞庭湖要粮食,出现了“与水争地”的势头。

史书称之为:“湖边稍高之地无不筑围成田,滨湖堤垸如鳞,弥望无际。”

大规模的围垦之下,形成了人进湖退的局面。

根据2023年4月的数据,湖泊面积为2691平方公里。

仅相当于之前极盛期的42%。


从“团洲垸”看水灾来龙去脉

新闻中的地名,叫团州垸

很多人不认识,这个字念:垸(yuàn):

垸指的是中国湖南、湖北两省(长江中游)在湖泊地带挡水的堤圩,亦指堤所围住的地区。

注意看图中红色线条,就是堤垸

由于长江中下游片区人口密集,耕地面积较少,同时该地区地势低平水系纵横,湖泊众多。

人们就要与水争地,围湖造田。

通过垸增加耕地面积,以保证粮食生产。

另外,长江中下游地区季风气候,长江定期泛滥。

为稳定开展农业生产,用堤坝阻止江水漫流逐渐成为必然的选择,大量的垸田就此形成了。

简单来说,就是地势低洼的水域附近,用低堤(垸)将某块区域与外水隔开。

通过排灌渠及水闸,调节内水和外水的进出。

被围起来的区域,可开发为农田。

这种农田在江浙太湖流域和安徽、浙江的长江流域一带称作圩田,湖南、湖北称作垸田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湖田营养物质多,土地肥力较高,因此洞庭湖周边兴起垸田后,粮食出产量跃升到全国前列。

“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产生。

但是。

这毕竟是人与自然抢地,从湖泊里取得的田。

因此垸很易发生水灾。

2021年高考地理题:请分析圩田为什么容易发生水灾

垸田本身,就是蓄洪和泄洪区。

2016年,湖北梁子湖破垸分洪

请注意这篇新闻中一个词:“破垸分洪”。

垸建在泄洪区。

如果水势太大,为整体考虑,有的地方要泄洪。

这时需要主动把垸的堤坝扒开,让洪水进入。

形成一座座孤岛,给整体防洪带来宝贵时间。

这其实就是水利上的概念——蓄滞洪区

单独一个垸决堤了,其实不太要紧。

如果垸的其他堤围稳固、高度足够,当垸中的水位逐渐抬升,并与溃决上游等高时。

就形成了“蓄滞洪区”。

蓄滞洪区存在的意义,就是准备随时被淹。

目标不是不被淹,而是:

分得进、蓄得住、排得出、人安全。

长江的蓄滞洪区,很多处都叫xx垸和**圩

1998年,特大洪水给长江流域带来严重的损失。

国务院痛定思痛,为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问题,就洞庭湖后续发展提出了三十二字方阵: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改“堵”为“疏”,洞庭湖进入了治理新阶段。

其中,江河湖泊行蓄洪或防洪标准较低的圩堤,实施的是“平退”。

所谓“平退”,包括“单退”和“双退”两种方式。

其中单退,是指低水位时堤内可以种养,高水位时堤内蓄洪的圩堤,退人不退田。

双退圩堤,是堤内区域既退人又退田。不论有无洪水,都不能住人也不能种田。

高中地理考试题,考什么是单退双退

查阅当地政府官网,华容县有很多垸,已经完成了“双退”。

比如98年洪水中受灾严重的小集成垸。

但从1998年开始,政策实施20多年后,不仅是洞庭湖区,全国很多地方的实际情况都是:

“单退”圩的水闸难以实施开闸进洪。

因为圩区群众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家园受淹。

哪怕撑到圩堤垮了,也坚决护着不许开闸。

而“双退”圩大多又改成了“单退”圩。

曾经保留的缺口,也被重新堵上。

以洞庭湖周围为例,截至目前,滨湖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市,迁移的都是一些中小垸子。

特大的垸子,都还没动。

因为圩区土地,大多数年份还是能正常耕种的。

可是,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

退田还湖,实际上是对生态透支进行补偿。



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的历史性转变。

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宏大叙事。

我曾读过一个名叫“集成故乡”的公众号。

集成是华容的一个乡,以前叫“泥尾洲”,

其中一篇文章里,一位退田还湖的老乡,豪爽地说:

我们祖祖辈辈用了这地400多年,也该还给水了。

另一位大爷说:

退田还湖,我们老老少少都是理解的。
别的不说,单说沿江各地每年投入于防洪抢险的钱,远比泥尾洲上的总收入大得多啊。
这与泥尾洲人的富裕相比,是大象比蚂蚁呀。

这背后,是中国人民细微处的,家国大爱。

编辑于 2024-07-06 13:59・IP 属地湖北
注册营养师刘又姣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