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究竟是“人权高于主权”还是“主权高于人权”?

卧听风吹雨声
211个点赞 👍被封锁的答案

“人权高于主权”在国内政治宣传语境下被污名化、妖魔化的现状掩盖了这一理论背后完整而缜密的政治学逻辑,也让大多数人忽视了“人权”与“主权”关系背后的实质,其实是“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首先需要指出,“人权高于主权”并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而是目前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国际社会得以建立的基础政治共识。因为这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的“Responsiblity to Protect”理念(保护的责任,缩写为R2P),同时也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在援助他国时的法理依据之一:当一个政府不能良好地治理它的国家并保护它的人民时,其他国际社会成员有责任帮助当地人民免于遭受饥饿、疾病、专制暴政、种族主义压迫在内的各种痛苦。

其政治原理在于,国家主权来源于公民让渡一部分私权并结成特定的社会契约,同时这也是国家对内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换言之,作为抽象的国家应当对具体的公民负责,包括保护公民的个人私权,但是显然一部分国家的政府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一义务,例如不能为公民提供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不能保障公民的生存与发展。在没有保护每个公民私权的前提下,“主权”本身便已经违背了“社会契约”的约定,自然也不再具有任何合法性。也就是说,人权从始至终都是主权得以合法的前提。如果一个国家中具体的人民的人权无法被有效保障,那么代表这个国家的政府便失去了其代表资格,该政府宣称的所谓的“主权”当然也不会被其他国家接受。

此外,大部分后殖民社会在政治和解、权力分享和治理的基本规则上展现出共识的缺失,政权建立与维系通常是暴力的社会斗争的产物,无法通过稳定的宪法框架治理。第三世界国家狭隘的政权基础及其生存面临的多种挑战影响了表达和宣示“主权”的方式。在这种环境下,政权自我保护的本能往往优先于社会或国家真正的“独立自主”,“主权”成为了政权生存乃至享受特权遮羞布。通俗地说,主权≠政权,但是在某些语境下两者之间的界限在被刻意模糊。因此,为了避免被这种“propaganda”所干扰,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越过两者,直接向某一地区的人民提供援助与保护。

如果拒绝人权高于主权的理念,那么当下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的一大部分援助政策将面临合法性危机,特别是联合国维和任务。跨境打击恐怖分子、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民族主义则更是无法可依。而另一部分合法的援助将会被迫交给某些地方政府或政权代理人,并由他们继续分配或利用,很可能不仅无法充分地帮助真正面临苦难或遭受压迫的人民,相反甚至会让地方势力拥有更多资源从而加剧这一现象(国际社会对朝鲜的粮食和医疗援助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这些粮食和医疗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改善民生,而是用于金氏政权的挥霍与交易)。

最后,我想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传达的人性理念作为结尾:爱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当诸位在讨论“主权”这个概念时不妨想想,某些语境下的“主权”真的代表了每一位具体的公民的意志吗?或者说能否构成全体公民意志的最小公约数吗?

编辑于 2024-07-04 18:31・IP 属地江苏
葱学长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