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8月16日 上午 2:21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娱乐

奥运会上“再次失窃”的《蒙娜丽莎》,究竟为啥那么出名(万字深度历史科普)

小西cicero 小西漫谈
2024-07-28

一幅被“一偷成名”的画

昨天《因为,巴黎不需要证明自己》一文说到,7月26日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可谓是一个法国历史文化梗的集合,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黄人偷走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的剧情,小黄人偷画,“刺客”追查,串起了开幕式的剧情。

挺巧的,前不久我和朋友一起去逛浦东美术馆,那里正在搞西班牙的普拉多美术馆特展(详见《“光辉时代”是怎样消逝的》一文),展览重点介绍的就是一幅“普拉多的《蒙娜丽莎》”。

浦东美术馆给了一楼整个楼层去展示这幅疑似《蒙娜丽莎》的临摹作品,并详细介绍了它的来历,说这幅作品是1911年法国卢浮宫那幅《蒙娜丽莎》失窃之后,普拉多美术馆在自己的馆藏里自查,无意中发现的,但这幅画具体怎么来的现在已经不清楚了,技术测定应该是达芬奇同时代他自己或者其学徒的临摹作品。

朋友觉得这段介绍挺让人费解的,她问我:既然《蒙娜丽莎》如此的有名,那为什么普拉多艺术馆在1911年才在库房里发现这幅临摹作呢?

另外,她也问了那个几乎所有看过没看过《蒙娜丽莎》的人都会问的那个问题:

“《蒙娜丽莎》到底为什么那么出名?”

这个故事说来话长了。那天博物馆时间紧促,我无暇像我的这位朋友解释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更不忍心向她吐槽一个有点毁现代人三观的“历史大瓜”——其实今天卢浮宫那幅《蒙娜丽莎》,之所以如此的有名,就是因为介绍中被一笔带过、而奥运会开幕式上小黄人致敬的那次1911年的失窃案。

这是一起充满了荒诞、搞笑、悬疑、私有产权、民族主义、国家叙事的有趣故事。

而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也多少可以理解,我们今天所看到、认为言之凿凿的历史,究竟怎样被叙事构建的了。

且听我慢慢道来:


1、一场“很法国”的失窃案


1911年8月22日,巴黎的年轻画家路易斯·贝尔特去逛卢浮宫,逛着逛着他突然想去看临摹一下他很欣赏的《蒙娜丽莎》。于是他走到《蒙娜丽莎》平时出展的那个展位。

可是当这位《蒙娜丽莎》的仰慕者找到那个展出位置的时候,他发现那里空空如也。

于是他问旁边的工作人员:《蒙娜丽莎》呢?

工作人员说:不知道啊!这个展厅昨天装修了,可能挪出去还没拿回来吧?要不你等会儿再来?

于是年轻画家就先去看别的画作了,只是间歇性的回来看看。

然后他发现,上午来看的时候,《蒙娜丽莎》没有,中午再来看,《蒙娜丽莎》没有,晚上临近闭馆了,再看,《蒙娜丽莎》还没有。

于是他又问了另一个工作人员,对方给了他第二个答案——“我也不知道,画作应该被借到哪里展出去了吧。”

一般的法国人都比较有“松弛感”,碰上这样的事儿估计也就耸耸肩就走了——

C'est la vie!

这就是生活!

卢浮宫都逛了,没看到一幅画而已,完全不必这么较真!

当时卢浮宫的工作人员估计都是这么想的。

想理解什么叫“法式闲散”,看看这届奥运会……

可是我们的这位画贝尔特,他是个二般法国人,当天他轴劲儿就是上来了,偏要对《蒙娜丽莎》的下落问个水落石出。

结果他不依不饶的问了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工作人员,发现这事儿奇了:每个人都挠挠头、给了他一个不同的答案。预感到此事不妙的他于是找到当天值班的副馆长,副馆长意识到此事重大之后下令排查,在问了一大圈人之后,终于在第三天凌晨确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真相:

《蒙娜丽莎》,丢了!居然!

我觉得这个事情说明了两个信息:

第一,法国人的“松弛感”,不是伴这届奥运会才有的,而是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1911年。

你看这次失窃案发生的时候,巴黎警察来了一问:

这起失窃事件有什么嫌疑人么?

不知道。

那有什么可靠线索可以提供么?

不知道!

那《蒙娜丽莎》到底什么时候丢的,你们总能说出个确切时间来吧?!

还是不知道。

大约就是这小伙子来看画的前几天吧?

真的,有时候,你搞不太懂如此松弛的法国人,是怎么这么多年一直还能在列强之位上混着。

而且混的还不错……至少比它的世交俄罗斯强一些。

第二,看来当时的《蒙娜丽莎》虽然在艺术圈里有点名气(至少有画家心心念念要临摹),但并没有获得今日一般尊崇的地位。

它是和卢浮宫的2000多件其他画作一起,分布在当时的三十多个展厅里,只占一个普通的展位。所以工作人员才会在失窃的第一时间也没有注意到它已经丢了。

如果像现如今这么展,法国人心再大,肯定也丢不了。

但是,恰恰是这个当时看来算个事,但也不那么大的事件会在随后几个月中被越炒越热,从花边新闻,逐渐成为全球(当时主要就是欧美发达国家)报纸的头条。

而《蒙娜丽莎》的知名度,也将在这起失窃事件中彻底走出艺术圈,被大众所熟知。


2、老画家与小国王的“定情信物”?


1911年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正处在一个十分微妙而敏感的时期。当时的欧洲刚刚经历了工业革命,经济水平在数十年的“维多利亚和平”中达到空前的繁盛。可是繁荣之余也有隐忧,那就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问题引发了阶层矛盾的加剧,欧洲各国政府都在急于寻找替民众寻找一个“替罪羊”、发泄口,以转移底层如火山般随时可能爆发的怒气——毕竟让老百姓恨外国人,总比他们恨自己强。

而另一方面,欧洲列强之间对原材料产地以及市场争夺也在日趋白热化。像法德这对死对头之间的国家矛盾确实正在变得越发不可调和,法国拉上英国和沙俄组成协约国集团,而德国则与奥匈和意大利组成同盟国集团。这个在三年后将引爆一战的国际形态,在当时已经非常剑拔弩张。全欧洲人都在紧张、焦躁甚至掺杂着一丝兴奋当中,等待着那颗引爆时代的火星的到来。

总而言之,一战的欧洲,具备了民族主义乃至民粹主义最容易滋生的温床。

当时的各国报纸也是牟足了劲儿,甭管什么社会突发新闻,只要看着有机会,就往民族主义和爱国叙事上去扯,因为这样扯,官府即乐见其成,老百姓还爱看,报纸有销量,码字的记者可以发财,何乐而不为呢?

1894年法国的德雷福斯冤案就是在这种形势与媒体的合力助推下发生的。我之前文章中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而《蒙娜丽莎》失窃在这种舆论氛围下也迅速走了样——起初,该案发生时,还是被巴黎各大报纸当做离奇新闻进行平常报道。

但事情到了大约一个星期左右的时候,《小巴黎人报》的主编觉得这么好的一个悬案故事素材,怎么能只当花边新闻报道呢?把它提到头版来,加上伟大的爱国情绪,重点报道一下!

可是《蒙娜丽莎》失窃与法国人爱国能有什么关系呢?

这事儿能讲圆了吗?还真能讲圆!因为《蒙娜丽莎》的身世有故事。

众所周知,《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画。可是达芬奇是个意大利人,确切点说,达芬奇出生的时候意大利作为一个国家还没有诞生,他佛罗伦萨公国人。那他的画怎么就成了法国卢浮宫的馆藏呢?

这是因为在达芬奇晚年,欧洲发生了持续数十年的“意大利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利用意大利地区各个公国之间的斗争、趁机武装介入亚平宁半岛,试图攫取这片文化和经济的膏腴之地。当时的法国刚刚通过英法百年战争完成国家统合,并习得新型战争形态。面对还在玩儿中世纪过家家的意大利各邦国可谓初中熊孩子进幼儿园,痛打小朋友。法军所到之处,把英国人在他们那里搞的焦土政策重演了一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让意大利老百姓切齿痛恨。

可是虽然为了补给和恫吓而虐待老百姓,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却对意大利的艺术非常倾心,他尤其喜欢达芬奇,亲自写信邀请当时生活陷入窘迫的达芬奇到巴黎来,成为自己的座上宾。

达芬奇这个人,虽然久负盛名,但是老爷子这一辈子随着日渐混乱的意大利局势过得太过漂泊,很多作品都因为缺乏稳定的赞助人而流产了。所以弗朗索瓦一世一请,他就欣然应邀,真搬去了巴黎。

年轻国王和晚年艺术大师,这两人在随后三年中关系非常如胶似漆,达芬奇从自己住所的窗户就可以直接眺望弗朗索瓦一世居住的城堡,甚至两座城堡间有一条地道相连。甚至有人猜测,幼年丧父且性取向成谜的国王与确定是同性恋的达芬奇,很可能还有点忘年恋之类的禁断关系。

甭管怎么说吧,达芬奇最终确实死在了弗朗索瓦国王的怀里,死前还把自己拖稿了一辈子,最后也没交给原买家的《蒙娜丽莎》转赠给了国王。

而弗朗索瓦国王确实非常喜欢《蒙娜丽莎》,把这幅画作一直挂在自己的卧室里。

为什么弗朗索瓦国王如此喜欢它呢?第一个原因是《蒙娜丽莎》其实很小,同时代很多著名油画都非常巨幅,可是卧室空间大不了,太大了容易让人睡不着,所以小巧的《蒙娜丽莎》刚好能满足卧室的装饰性需求。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就比较暧昧了——其实你看看《蒙娜丽莎》这幅画,会发现画中女人的眉目结构,很酷似达芬奇的自画像,有种猜测就是达芬奇把这幅画画到最后,画的就是一个女性化的自己,给弗朗索瓦一世留念用的。

16世纪没有变性手术,有一种可能,这位性取向暧昧的大师,也许就是在对这幅画的反复描摹中把自己想象成了画中的那位女性。

那么把这幅长得酷似自己的美女肖像画,留给一直倾慕自己的年轻国王,让他挂在卧室里,达芬奇大师是不是想要给他这位绯闻男友留个念想呢?

弗朗索瓦国王是不是也正是领会了这个真意,才对《蒙娜丽莎》如此真爱呢?


这背后的故事,就不太好细说了。

要这样说,你就可以理解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被大秀的基情,在法国也真算有渊源流长的传统了——其实这倒不奇怪,作为一种现象,它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

不过,20世纪初的欧洲人,倒没有今天法国人这么放得开。他们更热衷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像《蒙娜丽莎》这样的一幅画作,到底应该归法国还是意大利。

在达芬奇和弗朗索瓦生活的16世纪,近代国家观念还是没有形成的,达芬奇向国王临终赠画,这属于私人授予行为。无可厚非。

可是到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国家本位主义盛行的时候,问题来了。很多意大利民族主义者认为,你法国当年在我们意大利烧杀抢掠(还不止意大利战争那一次),抢了我们那么多东西,如今我们意大利人们站起来了!你们吃了我们的得吐出来!偷了我们的得还回来!

所以从1870年意大利统一开始,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就不停的给法国列清单,提抗议,要求法国归还从意大利战争到拿破仑战争从意大利“抢走”的一系列艺术品。《蒙娜丽莎》作为最早的一幅当然榜上有名。

而法国那边呢?很巧合,1870年刚好也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吃了大憋,被新生的德国揍得满地找牙的时刻。越破落的贵族越要摆架子,这时候你要我还画,你不是打我脸么?所以,不还不还就是不还!

于是两国民间“爱国者”们就这么杠上了,好死不死,后来意大利又加入德国牵头的同盟国,两国关系剑拔弩张。

而在这个节骨眼上,《蒙娜丽莎》居然神奇的丢了!

于是像《小巴黎人报》这样的报纸自然就觉得,这不借机炒作一番阴谋论,把偷窃嫌疑人的矛头直接指向意大利人,煽动一把民族仇、国家恨。这不白瞎这个选题了么?

于是他们就在头版上把上述历史添油加醋的一回顾,然后暗戳戳的阴阳了意大利一把。报纸一下子就卖爆了。

真的是跟德雷福斯案一样的配方。

20世纪初的法国报业竞争,那是很激烈的,对家们一看,还能这么玩儿啊!纷纷跟上。

和前段时间营销号纷纷蹭“在华日本人学校”的流量一样,反正骂外国人没风险又来流量快,何乐而不为呢?

法国媒体借此机会嘲笑了卢浮宫和政府的无能,渲染爱国情绪。《蒙娜丽莎》一下子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卢浮宫外面排起了长队,大量本来从不进美术馆的法国人都排队到那个展区,只为了看看那幅画原来挂着的空白处。并眼含热泪的愤怒谴责一下那个盗窃国宝的外国凶手。


偏巧的是,当时的法国人还真的对意大利人有地域歧视。

法国在19世纪后半叶人口增长已经乏力了,当时的意大利却还在人口爆炸期。所以当时有大量的意大利人移民到巴黎来讨生活,有些贫民衣食无着,就难免干偷鸡摸狗的勾当。跟今天巴黎最乱的都是中东街区一样,当时巴黎,意大利人聚居区,也是治安不好的代名词。

所以“老巴黎正白旗”们一看报纸,立刻爱国(地域歧视)之火就熊熊燃烧起来了:没错啊!我早说这帮意大利人都是贼么!把这帮意大利小偷都赶出去!把我们的国宝和巴黎还回来!

于是《蒙娜丽莎》失窃案发生一个月内,巴黎警察局就收到了上千条“爱国市民”提供的举报线索,大多数都是捕风捉影,说你们查查我家隔壁那个穷困的意大利美术生,他有没有可能是个贼?

巴黎警察还真跟着这种线索出了几次警,其中锁定的最有可能的一个嫌犯,经查此人旅居法国多年、有买艺术赃物的前科、还是法国共产党员、平素有激烈言行,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不是举报中的“意大利人”,这人是个西班牙人,所以巴黎警察查了半天,最后还是把他给放了。

这个差点被爱国过度的巴黎市民冤枉、成为德雷福斯第二的小伙子,后来在艺术界有了点小名气。

他名叫:巴勃罗·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纳波穆西诺·玛莉亚·狄·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亚诺·狄·拉·圣地西玛·特里尼达·路易斯·毕加索

咋说呢?

估计连走出警局的毕加索也会觉得,法国人那阵子的“爱国”画风,有种他也画不出来的抽象。


3、“爱国”的事情,能算偷么?


虽然《蒙娜丽莎》失窃案经过法国报纸一番化腐朽为神奇的炒作,搞成了当年的年度热词。可是如果这幅画就此失踪了,这个热度在后来也不会成功转嫁到这幅画上。

但两年之后,正当所有人都觉得这幅画找寻无望,热度将要退去的时候,《蒙娜丽莎》居然重出江湖了。

而且,法国的小报们最初为了蹭流量搞的那个预言,居然言中了,偷这幅画的贼,居然真的是个意大利人。

1913年,佛罗伦萨著名的乌菲兹美术馆收到了匿名信,询问他们是否愿意“让《蒙娜丽莎》回家”,他手上有真品,愿意买可以打骨折价,署名则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

这种“我是秦始皇,吃了长生不老药活到现在,给我打钱,我一统天下后封你做大将军”的小把戏,本来怎么看都像个的低质骗局,但意大利警方介入调查之后发现,这事儿他娘的居然是真的!那个窃贼手上的居然真是《蒙娜丽莎》的原画!

这位名叫维琴佐·佩鲁吉的意大利人其实不是什么惊天大盗,他就是个手艺工匠,前文不是说过,卢浮宫那几天正在搞装修么?他就趁着进去装修的功夫,伙同两位工人,三人在前一天像正常游客一样进入了卢浮宫内,并穿着和工程队一样的衣服,当天晚上,三人躲在卢浮宫内一个无人监管的小仓库(之前在卢浮宫干活所知晓)。

第二天,佩鲁贾用自己的手艺大摇大摆的卸下防护罩,把《蒙娜丽莎》从墙上取下来,运到僻静处,取下画框,藏在雨伞里,直接走出了卢浮宫。

眼睁睁看他把画取下来的装修工人们没觉得奇怪,因为他们以为这是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维护画作——你看他卸防护罩的手法挺娴熟的么!

而看着佩鲁贾把画框运出展厅的工作人员也没拦他,他们也以为这是博物馆例行工作呢。

于是《蒙娜丽莎》就在所有人都觉得“这是计划的一部分”的错觉中被盗走了。

这一切,居然真的就跟昨天小黄人演的一样蠢笨而简单……


可是佩鲁贾为什么要偷窃这幅画呢?

被捕之后的佩鲁贾坚称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爱国”:《蒙娜丽莎》是我们意大利的国之瑰宝啊!怎么能让法国人侵占呢?你不知道我们现在跟法国必有一战了么?为爱国偷画,能算偷么?balabala……

总之就是真么一套大家都熟悉的磕:我爱国,我无罪!

不过,佩鲁贾有点失策的是,当他跟警察说这个的时候。他口中伟大的意大利祖国,此时已经有点改弦易辙,不太想跟法国“必有一战”了。

意大利这个国家,虽然战力常被军迷们嘲笑,但其见微知著的外交预判力却真的不是虚的,两次世界大战,意大利虽然都一度站错了队,但在“最终审判”来临前,却都倒戈了回来。没有当做战败国惩罚。

1913年就是如此,此时的意大利预估国际形势,已经有点后悔参加同盟国阵营了,所以急于向协约国的法国释放善意,并给国内过热的仇法民族情绪降降温。

也正因如此,警方才会抓捕佩鲁贾,还把《蒙娜丽莎》还给了法国。

法国也抓住机会跟意大利眉来眼去,说既然你这么通情达理,那就让《蒙娜丽莎》在乌菲兹展览几个月吧。

于是那几个月乌菲兹美术馆天天人山人海,爱国热情高涨的意大利人觉得这是国宝回家。

于是《蒙娜丽莎》同时在法意两国,也在世界上出了大名。

须知,这可是1913年啊,离一战开打只剩下一年了。法意搞的这次“《蒙娜丽莎》外交”怎能不让全欧乃至世界侧目?

可是在庭审过程当中,乐子来了,意大利当时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不输法国啊!佩鲁贾在审判中戏精附体,大谈自己怎么为国窃画,让《蒙娜丽莎》回家,同时怒斥意大利政府软弱无能,自己凭本事偷回来的国宝,他们居然不敢接?!“全能的上帝啊!该受审判的到底是谁?!”

佩鲁贾的支持者则趁机在报纸上鼓噪,什么“侠盗”、“民族英雄”之类的一同乱喊。

法院最终只敢从轻判处佩鲁贾7个月监禁,但佩鲁贾在受审时已经被关了7个月,这就是说,审判宣读完毕之后,他立刻就可以走了。

佩鲁贾得到了自由,法国追回了《蒙娜丽莎》,法意两国人民的民族主义都迎来了一次精神胜利,两国外交借这场风波极大缓和。

这场闹剧看似就这样“皆大欢喜”的结束了。

可是这个故事里却有一个重大疑点——

佩鲁贾窃画的手艺如此的专业,为什么销赃的手段却如此低级呢?

这不符合当时人们对文物大盗的一般认知啊!

于是一直有人在追问佩鲁贾,当初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

意大利人民大多有个可爱的大嘴巴子性格,加之一战以后,极端民族主义有所退潮。“为国窃画”不再是笼罩在佩鲁贾身上的神圣光环了,他终于在一次访谈中一改口风,吐露了一个潜藏多年的真相。

而这个真相,真是一场啼笑皆非的绝妙反讽。


4、原来都是生意


据佩鲁贾的新自述,他其实不是心怀大致的爱国者,他就是个混在巴黎,成天觉得“上班是不可能上班”的普通“窃·格瓦拉”。

只是,1911年当他在巴黎劳务市场上等生意的时候,意外结识了一位阿根廷人。

这位阿根廷人自称是个富商(当时阿根廷确实非常有钱),酷爱艺术品,他询问佩鲁贾,有没有技术可以偷到卢浮宫里的名画《蒙娜丽莎》,他愿意出高价收买。并且慷慨的预付了一大笔定金。

佩鲁贾确实是个意大利人,当年在海外混生活的意大利“道上兄弟”都有个好习惯:干黑活特有敬业精神,只要按规矩来、钱给到位,干活儿从来不糙。

于是佩鲁贾叫上了其哥们兰切罗蒂两兄弟,就把这活儿给干了。

但当他们准备向雇主交差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那位慷慨的“阿根廷富商”居然凭空消失了!只是入约又转给了这哥仨一笔钱,从此再没出现。

佩鲁贾这可就奇了怪了——听说过收了赃物不给报酬的,没听说过付了报酬,赃物不要的啊!

知道阿根廷人有钱,可再有钱也不能这么打水漂吧?这不傻缺么?

在对这位傻缺的吐槽和感谢当中,佩鲁贾用报酬过了两年花天酒地的生活,直到积蓄花完,发现自己“由奢入俭难”,才又打起了被留下的那幅名作的主意。

于是才有了前文看到的“爱国义盗”的奇葩故事。佩鲁贾稀里糊涂的就成了意大利人心中的“民族英雄”。

但这么多年来,那个疑问其实一直埋在“民族英雄”佩鲁贾的心里:那个消失的“阿根廷富商”到底是谁?他为什么付了钱却不收画呢?

晚年佩鲁贾把这个料爆了出来,法国联合有关各国机构又经过多年的联合追查,终于把事实的真相查了出来。

原来,联系佩鲁贾要偷画的那人,名叫爱德华多·徳·瓦尔菲耶诺,此人确实是个阿根廷人,却不是什么“爱好艺术品”的富商。而是个艺术品二道贩子,之前专门在美国那些附庸风雅、有心做艺术收藏的有钱人和法国巴黎的画家之间牵线搭桥,靠从中收取介绍费过活。

可是20世纪初的巴黎艺术界经历了一场商业变革,简单地说,就是借助越来越方便的通讯和交通,欧洲画家们越来越喜欢与美国雇主们联系了,不再需要画商“中间商赚差价”了。

于是爱德华多逐渐失了业,心有不甘的他于是开辟了另一门生意——活人的画你们可以直接联系订购,死人的画、博物馆里的名作,你们能订的到么?

简单地说,爱德华多联系了另一位专门临摹文艺复兴时代大家画作的赝品画师乔德隆,让他先画好两幅足以以假乱真的仿品。一幅卖给买家,另一副则在画作不起眼处点一个记号、然后备用。

如果买家对作品真伪有疑问,爱德华多就把买家接来欧洲,带他去博物馆参观,并且事先买通博物馆里某位工作人员(像佩鲁贾这种),让他当天把原画换成那幅标有记号的赝品。然后指着这幅赝品上的记号,对买家小声说:“您看见没有,这个地方有个记号,博物馆里这幅是赝品,真品才是我手上要卖给您的那幅!”

等富豪信以为真的回美国后,爱德华多会把真画换了回去。还可能花钱找一些小报记者写一篇名画丢失的假新闻。这样一来,展览馆即便看到了新闻,检查真画后也不会有任何反应,只会觉得小报记者又在造谣。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富豪,在看到法国报纸都这么报之后,则会深信自己买来的是真迹。

就这么瞒天过海的两头骗,爱德华多赚了很多钱。但他也知道这么干早晚要穿帮,自己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决心最后干一票大的,然后金盆洗手。

于是他选上了当时已经有相当名气的《蒙娜丽莎》。

可是爱德华多知道《蒙娜丽莎》这样级别的作品若真失窃,一定会引起各媒体的争相报道,靠一两个小报记者写假新闻是糊弄不过去的。于是胆大心细的爱德华多决定真的把《蒙娜丽莎》偷掉。

但雇佣佩鲁贾偷掉《蒙娜丽莎》的爱德华多又故意不去拿真品原件,因为他知道这事儿太大了,警方追查之下,佩鲁贾这样的小蟊贼早晚要穿帮,而且真品《蒙娜丽莎》肯定也过不了海关,拿了就砸在手里了。

于是他聪明的先把赝品画师乔德隆像送到美国,让他在那里画赝品,而且一口气画了六张。

然后再遥控佩鲁贾在法国搞了这起惊天大案。

等到蒙娜丽莎失窃的消息震惊世界,并在法意两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下越吵越热之后。爱德华多再分别联系六个他认识、但彼此没交集的顶级收藏家——“老板,听说了么?《蒙娜丽莎》失窃了!俺这儿有真品!就卖给您了!”

那么爱德华多到底靠这场惊天陷阱卖了多少钱呢?

六幅赝品,他一共卖了4000万美元!按黄金计价,约合现在的55亿美刀!

难怪爱德华多对佩鲁贾如此慷慨,给了佣金还把真画留给他了。谁能想到偷一幅真品翻六倍去卖啊?

对该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美国艺术史学家诺亚·沙尼的《蒙娜丽莎盗窃案——世界最知名艺术品的完整故事》(the thefts of monalisa)。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诺亚·沙尼用写侦探小说一般的笔调,把这个一层套路嵌了一层套路,不是小说胜似小说的故事,写的非常精彩。

而在书的结尾,作者还调侃的说,虽然蒙娜丽莎盗窃案本身极大的促进了油画鉴定学的进步,目前放在卢浮宫里的那幅《蒙娜丽莎》应该就是真品,但这个世界上,应该还有六个人依然执着的相信:卢浮宫里那幅《蒙娜丽莎》一定是假的!真品被爱德华多卖给了我!

那就是出高价从爱德华多手中卖了赝品的那六个新大陆土豪倒霉蛋了……

以上就是你可能不知道的《蒙娜丽莎》怎样被“一偷成名”的故事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至少可以获知三点:

第一,历史并不在发生之初就具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些意义,它的意义是被层层构建出来的。尤其是艺术史,由于从近代到现代,艺术品鉴赏的受众经过了一个从贵族小众到普罗大众转变过程,那些在机缘巧合的热点新闻站到聚光灯下的艺术品,往往会获得旧时代不曾具有的知名度和艺术价值——说白了,不妨称之为“网红艺术品”。而《蒙娜丽莎》,显然就是其中最成功的典型。

第二,很多国家都曾经历过民族主义的狂热期,像法国和意大利,《蒙娜丽莎》能有今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这两个国家的民众围绕这幅画归属权和失窃谜案那一轮轮激情澎湃的互撕。而这些情绪,时至今日,却早已尘归尘,土归土了。只留下这幅画作,兀自独享早已被忘却所从何来的名气。

第三,不管打着什么样的大义名分,恶行就是恶行,一如盗窃就是盗窃,也如撒尿就是撒尿。

而那些靠举着大义名分堂而皇之的行使恶行,还被庸众奉为“英雄”的人物,时间最终会洗去他们的伪装。而历史最终会证明,在那些看似光鲜的大义名分之下,恶行的实施者们,其实各自有各自自私而可笑的算盘与生意。

好在历史终归是人民写的,而真相终有一天会被还原。

那么我们又何妨,像画中的《蒙娜丽莎》一样,对这人间相似的一出出闹剧,报以礼貌而又不失神秘的微笑呢?

你看,百年过去后,法国人不也如此自嘲了么?

全文完


我想,借着这个热点,用一篇长文总算把《蒙娜丽莎》为什么如此出名的故事为您讲清了。

下次你有机会去卢浮宫看它时,可以在排队之余把这个故事讲给你朋友听了——

实在讲不明白的话,可以分享这篇文章和我的公号给他。



我会给我的读者讲述更多有种、有趣、有料的故事,愿您豁然开朗。

更多讨论,欢迎移步我的知识星球。

本文10000字,长文属实不易,喜欢的话请给个三连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在逆境中写下去的动力。

点击图片即可试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西漫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