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模型闭源,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马奇诺防线么?

明说开源 明说开源
2024-08-28

近期,大模型以其强大的语言生成和理解能力,已经成为全球AI研究的焦点。它们宛如数字世界的基石,引领着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然而,部分大模型选择闭源,拒绝公开其内部机制与算法细节,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二战前法国耗巨资打造却未能阻挡德军铁骑的马奇诺防线。

闭源大模型是否正试图筑起一道新的马奇诺防线,以捍卫其技术的领地?本文将深挖这一话题,解析大模型开源与闭源的辩证关系,探求 AI 未来的前进方向。

PART/1

 闭源:固守堡垒,还是孕育危机? 

闭源大模型,仿佛是科技领域的马奇诺防线,承载着企业守护核心竞争力的重任。如同历史上那条坚固防线,闭源模型致力于保护技术研发投入、维持独家优势,并通过精准控制模型的应用,确保稳定的商业模式。百度李彦宏前不久直接公开表示:“闭源在成本和响应速度上独具优势,是真正的商业模式所在。”闭源如同密不透风的城堡,保护着技术秘籍免遭抄袭与滥用,为企业赢得了时间和利润空间。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马奇诺防线的教训犹在耳边——过分依赖静态防御往往忽视了战场的变化莫测。闭源大模型虽能短期之内独享优势,但面对开源阵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创新力量,闭源是否真能抵御住汹涌澎湃的技术革新洪流?

如果传统、闭源、严格管理模式的软件开发真的想靠这种由"无聊"部分组成的马奇诺防线来防御,那么它之所以在某个应用领域能继续生存下去,只是因为还没人发现这些问题是真正有趣的,并且还没人发现迁回包抄的路径。一旦有开源力量介入这些领域,用户就会发现终于有人是因为问题自身的魅力而去解决它的,就像其他所有需要创造力的工作,若论激励效果,问题自身的魅力比单纯的金钱要有效得多。

  ——Eric S. Raymond 《大教堂与集市》

PART/2

 开源:破壁者,还是共同体缔造者? 

开源大模型的崛起,就如同战争中灵活机动的战术革新,通过汇聚全球智力,实现了技术突飞猛进。以 Meta 的 Llama 系列为例,虽然在中文等非英文领域的表现尚待加强,其协议也并不完全符合 OSI 定义的开源协议,但其因为开放源码而在开源社区中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无疑加快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迭代步伐。正如 360 周鸿祎所说:“开源的力量不容小觑,它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蓬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开源大模型不仅降低了准入门槛,促进了平等参与,还带来了集体智慧的碰撞与融合。它像是一个共创共享的实验室,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机会挖掘模型的无穷潜力,为世界留下自己的烙印。然而,开源并非完全的乌托邦,模型参数和训练过程的神秘面纱未被揭开,使得真正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仍有待实现。

PART/3

 开源与闭源:共生之道,还是零和博弈? 

比较维度闭源模型开源模型
性能表现通常有率先实现突破的可能,得益于内部资源集中和优化起步阶段可能落后,但随着社区参与和迭代进程加快,差距逐步缩小
数据与算法秘密对核心数据、配比等机密信息控制严格,有利于保持竞争优势数据与训练过程的部分信息公开,导致第三方难以完整复制,但也限制了社区贡献对模型能力的直接提升
迭代速度与创新能力单一团队控制,迭代速度取决于内部资源与决策效率社区驱动,迭代速度快,但依赖于社区共识和贡献
商业模式可通过授权、服务等方式直接变现,形成产品壁垒侧重于开源吸引用户、开发者,通过增值服务、技术支持、API 授权等方式间接盈利
安全性与可靠性更易于实施严格的安全控制和合规性管理开源环境下安全审查更广泛,但可能存在潜在漏洞暴露风险
行业影响力与标准化形成行业标准的机会较大,品牌效应明显有机会成为行业标准,但需要克服信任和一致性的挑战
用户群体与应用场景更倾向于面向消费者市场(To C),打造个性化体验更适合企业服务市场(To B),便于二次开发和定制化

大模型的开源与闭源之争,或许并不应被视为纯粹的对立面,而是科技生态中的一种共生策略。企业可以灵活采用双轨并行的方式,一方面借助开源构建生态、吸引开发者,另一方面通过闭源实现高端产品的差异化和商业化。如同一面镜子两面看,开源模型可以视为技术普惠的孵化器,而闭源模型则是实现深度定制、稳定服务的守护者。

PART/4

 大模型的未来:马奇诺防线还是创新驱动的桥头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大模型开源与闭源之争的未来画卷正徐徐展开,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模型开源与闭源模式将如何演变,可以预见到以下几个可能的发展轨迹:


1. 混业经营时代的来临

随着对开源与闭源认知的不断深化,未来很可能涌现更多采取双轨制的企业,它们一面利用开源大模型吸引开发者和用户,积累口碑,推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另一面则通过保留核心技术和特定领域的闭源大模型,确保商业利润与产品品质的稳定。


2. 开源标准与闭源服务的共生

在技术标准和通用框架层面,开源大模型将成为行业的通用语言和基石,而在对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和个性化服务有极高要求的 To C 市场,如金融、医疗和教育等领域,闭源大模型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3. 政策法规与社会责任的引导

政府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监管加强,必将对开源与闭源大模型的发展产生影响。企业或将因应监管要求和公众对于数据安全、算法公平性与可解释性的关注,调整开源策略,并努力通过闭源模型保障用户权益和提供高品质服务。


4. 开源社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未来可能出现开源社区与企业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形态,企业赞助开源项目或与社区共建大模型,通过汇聚社区智慧推动技术迭代,同时运用成熟商业模式将开源技术转为商业价值,这将进一步模糊开源与闭源的边界,催生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新型生态。


5. 大模型生态系统的重构

技术发展、商业竞争与社会责任的多重力量将共同驱动大模型生态系统的深刻变革。开源模型将持续推动 AI 技术的普及与创新,而闭源模型则可能集中火力解决特定行业难题,提供定制化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开源与闭源将由原来的对抗关系转变为互补共生,共同推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进程。


大模型的未来究竟是坚守闭源的传统防线,还是拥抱开源、追求创新的开放桥头堡呢?回归到马奇诺防线的隐喻,人工智能时代的闭源策略若过于保守,可能会错失开放合作所带来的创新红利。未来的赢家或许并非固守一隅,而是能够在开源与闭源之间找到微妙平衡,既保护核心竞争力,又充分利用开源生态的优势。
当然,这种平衡并不好找。

互动环节

您认为在大模型的江湖中,开源与闭源哪种策略更能引领未来?或者您是否有理想中的第三条道路?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

作者:李小明
@明说开源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明说开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