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科技

如皋古建考(四)|传统建筑营造的最绝响——范湖洲朱氏民居建筑群赏析(一)

石光泽 石庄大茶坊
2024-08-31

在范湖洲,除了两座明清古建,亦保留不少七八十年代所建造的民居建筑。传统建筑营造最重要的是屋内的梁架结构,虽然是砖木混合建筑,但“墙倒屋不塌”,只要梁架结构在,房屋都不会坍塌。

虽然水泥等建筑材料早已出现,但用于民居营造则是到七八十年代,主要是廉价的水泥预制檩条、柱以及水泥台阶,但梁架结构还是传统作法,要么是水泥柱搭配木作梁、檩,要么是木柱、木梁搭配预制檩条,没有全部用预制构建,且替木、穿枋都有精美的雕刻。此时95红砖还没有大量用于民居建造,基本还是认为青砖建筑好看,乡下人重门面,所以出现南墙用青砖,两侧山墙和后墙用红砖的神奇搭配。青砖的生产与红砖相比,多了收青、印水、闷窑等多到工序,一般都是小窑生产,而1995年以后,上级政府号召,拆除小窑,土地复垦,青砖青瓦就不再生产。

90年代之后,民众热衷于建造二层楼房,砖块之间的粘合剂多采用水泥黄沙,而不是传统的糯米石灰浆,也更为牢固,所以屋顶都是采用硬山搁檩的方式,即将檩条直接搁置在山墙上,也就不需要梁架结构。

种种因素,使得七八十年代这批民居成为传统营造的最后绝响,虽然近些年亦有建筑采用传统营造手法,但只能说是复古,我们不能从建筑本身看到时代的特征以及历史的演变。而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批民居也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老屋易漏,较为普遍的是用琉璃瓦取代传统的青瓦屋面,传统的民居美感荡然无存。但更多的民居的命运是被推倒,新建成“千镇一面”的二层楼房。

吴窑河湾村周宅

有赖于村干部的留心保护,范湖洲在一片区域内保存有近十座七八十年代所营造的民居,其中虽然有新建建筑在其中,但青砖黛瓦的传统村落格局依旧在,价值比单座民居更大。为了留住大家的乡愁,发掘传统营造的魅力,故勉力为文,是为记。

范湖洲朱氏民居建筑群(部分)航拍图

民居一般为三间,大门采用最为普通的砖砌门宕,不作门楼或门罩,仅在门洞四周作砖砌的门框,起到扩大、突出门的形象的作用,内部门框有用水泥预制板者也有用木框。门头脚牙用砖叠砌,讲究的雕刻有牡丹等花草纹饰,门牆上端亦有砖雕。

其中东门墙上有一小龛,如皋地方上叫天香炉,七八十年代建房,天香炉不是必须的,但讲究的人家还是会制作天香炉。虽然这几座建筑的年代相近,有的是同年建造,但其样式却并不雷同,可见工匠的巧思。除了常见的葫芦脊刹,此时出现了“苹果”脊刹,苹果上刻喜字,与平安夜吃苹果的新习俗异曲同工。屋檐也有单檐与重檐之分,亦有做出垂花门样式者。门当作成书箱式样,表示书香门第。最下为莲座,莲蓬上有刻有寿字者,亦有施黄、绿两色彩绘。最简单的天香炉仅用线条勾勒出楼阁样式,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但依然是一座主屋必备的元素。

在如皋城北平园池村,有一座清末民初的民居,其中的天香炉雕刻的最为精美,屋脊是葫芦(寓意福禄)和鲤鱼,门上雕刻有倒悬的蝙蝠,口衔“太平通宝”,下刻“进香大吉”,门柱雕刻成竹节状,寓意节节高升,下有石鼓形门当,把所有美好的寓意都浓缩在一座小小的天香炉上,可谓小型砖雕的精品制作。

参考书目

李新建:《苏北传统建筑技艺》,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王清爽.:《苏中地区明代住宅建筑大木特征研究》,东南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诸葛净

王筱倩:《扬州老城区建筑遗产形态特征的整体性研究》,江南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指导老师:过伟敏

相关阅读:

如皋古建考(一)|南乡第一明构——范湖洲水竹庵

如皋古建考(二)|文献足征——范湖洲水竹庵建筑群年代考

如皋古建考(三)|南园遗构——范湖洲朱尚友旧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石庄大茶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